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方法
不良生活习惯,如长期待在噪音环境中、长时间带着耳机听MP3、MP4等电子产品、通宵熬夜打游戏等等,极易诱发突发性耳聋产生。据西安中大耳鼻喉医院耳病诊疗中心医生介绍,60%的突发性耳聋患者都是因不良生活习惯诱发的该病。那么,突发性耳聋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吗?
耳聋的传统治疗方法:
1、药物治疗:药物治疗一般运用纯中成药配方,运用传统辨证分型,采用针对性治疗,但是效果几乎并不见明显。
2、手术治疗:在非不得以的情况下,一般不提倡手术治疗,因为这种治疗办法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和承重的经济负担,况且效果也不怎么理想。
3、助听器疗法:运用助听器,扩大外部声音,刺激听觉神经系统,以达到听力有所好转。
相对于传统疗法“中西治疗耳鸣耳聋”是中西医优秀研究的成果,制定出的一套系统治疗方法,具有活血化瘀、消肿散结、祛腐生肌、促生鼓膜,扩张软化血管、改善心脑供血,促进耳脉耳络畅通、芳香通窍、促进坏死神经细胞再生、消除耳聋、恢复听力等功效,针对性治疗各种耳病。创造性的开发出了一套耳鸣耳聋全新的治疗体系,该体系中医千年精髓以及丹麦前沿设备技术,使耳鸣耳聋的治疗率提高了90.1%。
“中西治疗耳鸣耳聋”疗法治疗耳聋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
“中西治疗耳鸣耳聋”是经中国医学研究中心传统耳病研究中心、中华医学会等三十多家权威机构临床验证,治疗各种耳鸣、神经性耳聋、药毒性耳聋、噪音性耳聋、突发性耳聋、急慢性中耳炎、听力下降及头晕、美尼尔氏综合症疗效显著!使耳聋耳鸣各种耳病步入根本治疗、整体恢复、标本兼治的新境界。
1、高端检测,治疗精密,中西合并,疗效飞跃式
提升该技术了厄勒研究中心关于耳鸣方面多年的研究成果,并传承中医千年技术精粹, 开展,疗效较传统治疗方法有了飞跃式的提升。准确定位采用耳内窥镜进行诊断,高分辨率影象,准确、清晰的观察等部位的病变,准确选择可疑部位,对可疑部位进行筛查,有效防止恶性病变的发生、发展,做到早诊断、早治疗,且痛苦小、操作简便。
2、光波治疗、前沿设备治疗耳鸣,较普通疗法提高到98.2%
配合厄勒研究中心研究成果,使用纯音测听声阻抗仪(丹麦)、红光治疗仪、声频共振治疗仪,对耳朵病变部位产生光化学作用,使之产生重要的生物效应及治疗效果,恢复率较传统疗法提高到98.2%。
情绪过激,当心突发性耳聋来袭
曾先生开办了一个小公司,每天忙忙碌碌的,但好在公司业绩还可以。一天他请员工一起出去好好喝了几杯,庆祝公司业绩有所提升。夜里温度低,曾先生又喝醉了,员工把他送回家。
天,曾先生感觉有点小感冒,妻子责备不应该喝那么多酒,曾先生一时性急与妻子争吵,情绪激动,之后突然觉得右耳听不到声音,好像是堵了东西一样。这下妻子也着急了,急忙在网上查询了相关的情况。并咨询了西安中大耳鼻喉医院耳病诊疗中心的医生。
接诊的医生经过诊断过后,告诉曾先生夫妇他患的是突发性耳聋。医生解释:喜欢熬夜、工作压力大、人长期处于压力过大和身心过度疲劳状态,会阻碍内耳血液供应,一旦受到外界刺激、情绪过激容易导致突然失聪。另外,突发性耳聋治疗时间决定治疗效果,发病三日及时诊治,有助听力恢复。据了解,曾先生发病后来院就诊的比较早,效果比较理想,现在他的听力基本上恢复了。
西安中大耳鼻喉医院耳病诊疗中心医生表示:有的人发生突发性耳聋,觉得是着急或是过度劳累,吃点儿去“火”的药或者休息一下就可以了,其实并不是这样。虽然有的病人没有治疗也会自愈,但是,切不可等待、观望或放弃治疗,有的人就是因为没有及时治疗而变成了永久性耳聋,所以,突发性耳聋治疗越早,效果越好。发病一周内及时治疗的,约80%的病人可以恢复听力,发病两周后再治疗效果就差一些。国外有资料表明,病程超过一个月,听力已经基本定型,治疗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。
温馨提示:突发性耳聋在近几年里表现出较高的发病率,其中的年轻人患者数量激增,突发性耳聋不仅直接对他们的听力造成恶劣影响,还会间接对他们的生活、学习与工作形成集到威胁。为避免突发性耳聋对其健康和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威胁,年轻人朋友们应当积极预防治疗。详情请点击免费“在线咨询”或拨打医生指导热线029-87401000。进行提前预约,优先就诊,可免排队等候之苦。
特别提醒:张全安教授受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CCTV《名家访谈》节目,在与主持人阿丘深入探讨耳病诊疗之道后,目前已返回西安。他们将立即投入到为广大耳病患者诊疗工作中。【点击观看视频】
需要咨询预约张教授的患者朋友,可拨打医生热线:029-87401000或点击【在线咨询】即可预约挂号。
看完这篇文章您的感受是:
-
祈祷
1人
-
难过
1人
-
担忧
1人
-
震惊
1人
-
有帮助
1人
-
不解
1人
医生提示:以上文字的阐述只是大概,如您有疑问,请点击“免费在线咨询”,或者拨打我院健康咨询热线:029-87401000,免费专线:029-87401000,在线医生会为您提供专业的诊疗意见和就医指导
咨询医生